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我校开展“家乡行,感恩情”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在家乡的热土上,充分感受家乡变化,助力乡村振兴,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能、做贡献。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22级大数据U3李晓凯

寒假期间,李晓凯同学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在这一次社区志愿活动中受益颇多,他与其他志愿者一起体验社区服务工作,对社区进行保洁工作,跟着社区人员去解决社区内的各种事务,体会到了社区人员的辛劳。当别人需要自己的帮助时,尽力帮助别人后的获得感令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李晓凯认为尽全力帮助别人,奉献爱心,是志愿者的精神所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有这种精神,更加积极的回报社会。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22级大数据U2焦文起

焦文起同学和其他大学生共同加入了当地的志愿服务组织,在此期间焦文起同学来到了当地的一所医院帮助打扫医院卫生,清理遗留垃圾,并将垃圾分类。虽然清理垃圾很累,但是他看到了清理过后整洁的环境,瞬间感觉成就感满满,并且想到自己的行为将有助于病人康复,顿时身上的疲惫感也随之烟消云散了。这正是志愿活动的真谛所在。
国际教育学院
22级学前教育U1郭梦媛

郭梦媛同学认为社会实践是每一个大学生都会拥有的一段经历, 它使大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郭梦媛同学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个学期,当然,这也是她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在此期间郭梦媛同学主要负责为小学生讲解网课作业,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差,家长与老师积极配合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平时她会给他们讲讲习题,批批作业,巩固一下易错知识。他们在郭梦媛同学的帮助下,学习成绩明显有了提高。劳逸结合才能使学习效率更高,郭梦媛同学还会带他们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烤锡纸红薯”。在这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她学到了很多——陪伴与关爱,鼓励与支持,奉献与担当……志在心中,愿在行动,尽绵薄之力,不留遗憾,以星火之名燃青春之光,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使命,也是青年一代的责任。
国际教育学院
22级应用韩语陈怡明

在实践中陈怡明同学接触到了许多新的事物,社会实践引导她走出校门,让她以最直接的方式接触、了解和投身社会。本次社会实践拉近了她与社会的距离,也让她在社会实践中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她将进一步完善自己,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国际教育学院
21级现代物流管理U2陶艺晨

白首壮心列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寒假开始,陶艺晨同学就积极报名了家乡焦作市武陟县大封镇关于家乡振兴实践的志愿活动。在此次志愿活动中,她和队友拜访了养老院和村镇小学,在那里他们与老人聊天作伴,与孩子学习玩耍。同时他们帮助整理街道垃圾,更换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对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等等。通过这次的活动,她深刻理解了奉献精神的伟大意义,也坚定了自己的内心。未来,她会坚持志愿者职责,帮忙他人,服务社会,让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加美好。
国际教育学院
21级现代物流管理U2李响

青年志愿者活动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社会风气,它是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使命。李响同学很高兴能够参加此次寒假“返家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收获很多。在志愿者的岗位上,她用自己的微笑和热情去帮助每一位老人,同时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用微笑传递着爱。微笑,简简单单的嘴角上扬却是最美丽的风景。短暂的志愿者时光将嵌入她一生的回忆。她说,我是志愿者,我很幸运,也很自豪。或许她离一个合格的志愿者还有很长的距离,但是她不会放弃,不会放弃努力,不会放弃提高自己。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亮未来。热爱家乡,奉献家乡,是我们青年人的使命。我校青年大学生通过参加这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感觉受益良多。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有效的锻炼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而且可以为家乡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