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学院产教融合,发挥学院专业特色与优势,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7月1日,旅游管理学院组织20名师生赴新乡万仙山景区开展“以智赋能——助力乡村旅游”暑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活动聚焦实践调研、岗位调研、专业学习、红色教育、校企合作等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认知、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万仙山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
为精准把脉景区发展现状,团队分为5个专项调研组,围绕“景区发展规划”、“游客体验提升”、“商户发展诉求”、“民宿运营优化”、“岗位职能适配”等五大核心主题,走访景区内100余家民宿酒店、70余家商户,与景区管理层、村委负责人、一线员工及游客展开深度互动,累计发放问卷300余份,系统收集民宿运营数据、商户发展诉求及游客消费偏好,形成覆盖“管理-经营-消费”全链条的一手资料库,为景区优化升级提供扎实数据支撑。
在典型岗位实践环节,团队依托《酒店管理专业典型岗位调查问卷》,对大堂副理、民宿管家、新媒体运营等岗位进行全流程解构,从晨会交接、客诉处理到主题活动策划,从应急处理技能到数智化工具应用,详细记录12类岗位的78项核心职责与23项关键技能,通过服务节点评价标准分析宾客满意度,提出了工作流程优化建议,真正实现从课本知识向“有温度”实践的转化。
红色教育方面,实践团队走进郭亮村村委会与崖上人家,专访挂壁公路修建者申春福老人,聆听在海拔1700米绝壁上开凿8公里“天路”的壮举,深刻领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郭亮精神内核。在红色实景演绎基地,实践队员们沉浸式重温了太行山抗日军民血火淬炼的史诗,接受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进一步筑牢了理想信念根基。
实践期间,团队坚持“每日一总结、每日一部署”,通过晚间集中研讨会,指导老师们结合专业视角点评指导,将实践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带队领导杨要杰不断强调“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接地气’的智慧”,他希望同学们带着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回到课堂,把实践所得转化为专业成长的养分,始终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度与责任感。
此次赴万仙山景区暑期实践活动,既是旅游管理学院专业实践的“练兵场”,也是扎根大地的“思政课”。实践中,实践队员们既用专业学识为乡村旅游发展“把脉支招”,也在红色精神与奋斗故事中汲取成长力量。学院将以此次调研成果为基础,持续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产教融合,将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将行业前沿需求、乡村振兴实践案例以及革命老区的奋斗故事转化为育人资源,培养具备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懂实战、接地气的新时代青年,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旅游管理学院 王宁 申玉颜/文 杨要杰/审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