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革命历史,学习和传承大别山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红色沃土中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初心使命,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于2025年7月3日组织师生奔赴河南省信阳市,开展“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史光磊、学生第一支部书记江丽,团总支书记李珂老师带队,刘佳一、周才佳、王一帆等十余名学院学子组成实践团。通过实地探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古村落和富有历史意义的红色教育基地,在行走中感悟革命精神和乡村振兴。
师生们首站走进“画家画出来的村庄”——郝堂村,村子坚持“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不扒房”的生态理念,有着青砖灰瓦的豫南民居与百亩荷塘。在这里,师生们品尝莲子,体验农趣,和村民倾心交谈,感慨万分。民宿大娘说,“现在坐在家门口卖莲子,这自家院子也改成了民宿,一年收入顶过去种三年地——党的政策让俺们村子活了!”

接着师生们第二站去到了罗山县多彩稻田观景平台,共同领略现代农业生态智慧。该地通过不同颜色水稻品种巧妙拼出的“山水田园和谐共生”巨幅图案,将农业生态与艺术创意完美融合。这片智慧农田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也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农旅融合的发展。

随后第三站转赴到罗山县何家冲,何家冲作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在纪念碑前,全体师生整齐列队,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那一处空间回荡,这是新时代青年缅怀先辈、传承精神、勇担使命的宣言。距离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不远的地方,有一颗800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它是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的见证和标志。在树下,同学们凝视着浮雕墙上生动再现的先辈们勇往直前,英勇斗争的场景,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并肩作战。


第四站师生们走进信阳新县的许世友将军故里,青瓦土墙的农家小院朴素得如同寻常百姓家,很难想象这里走出了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开国将军,“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的誓言,让大家深受震撼。将军故居陈列的78件实物史料,件件都是忠诚信仰的教科书,成为团队学习和感受大别山精神重要材料。这些革命文物承载的精神力量,正是新县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关键抓手。


接着追随着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足迹,师生深入新县田铺大塆,感受乡村振兴的新面貌。依托豫南传统村落格局,这里保留土坯房外观,内部引入现代文创产业,证明了老房子能装新经济,这种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方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一站,团队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庄严肃,成员们怀着沉重而崇敬的心情参观陵园,看着墙上21岁便牺牲的革命烈士照片,00后学子们陷入沉思,他们牺牲时,和我们现在的年龄相仿,却已肩负起民族大义。在博物馆里,讲解员循着一个个鲜活感人的革命故事,将大别山精神的形成历程娓娓道来。同学们看着馆中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要把革命老区建设的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对比着自己如今的大学生活,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纷纷表示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经贸人,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将这份家国情怀转化为奋进的动力,以实际行动告慰英灵。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这支由经贸学院十余名师生组成的队伍,沿着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的考察足迹,深入体悟“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内核。作为新时代的经贸学子,我们要学习和传承大别山精神,怀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进,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用青春的力量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